打造亮点
作者:
佚名
分类:
作文大全
子类:
作文技法
打造亮点
        人只有具有了亮点,才能被人赏识,得以建树。而作文如做人,一篇文章要想得到读者的赏识、得到阅卷老师赏识,也须有其自身的亮点。一篇高考作文,总得有“发光”之处。没有“太阳”,也得有个“月亮”;没有“月亮”,也得有颗“星星”;没有“星星”,也得有个“萤火虫”。如果连“萤火虫”都没有,那“发展等级”分与就与你无缘了。
【技巧详解】
        一、立意亮点:新颖角度让人耳目一新  
        【背景】高考作文应该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去分析作文题目,并围绕这个题目,思考生活与人生,表现出独特而深邃的思考,以新颖的立意来吸引读者。  
【方法】拒绝人云亦云,注重“独”与“细”。  
“独”:有自己独立的视角。  
        “随人作计终后人,自成一家始逼真。”(黄庭坚),避开大众的视角,向另一个方向深思,就能拓展自己的立意空间,使人耳目一新。  
        2015年高考江苏卷文题的第一关键词是“智慧”,当绝大多数考生大谈人类智慧的时候,阅卷老师早已磨出了耳茧,而《虫子的智慧》的作者却将触觉伸向了“虫子”,全力去描写两只虫子的智慧,顿生文趣,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。请看其中一个精彩片段:  
        那一天,在湿地公园的一棵小柳树上,我见到一只豆虫。它在慢慢地吃一片叶子。从侧面看,它就像一片叶子。开始它贴着小树枝,顺着叶柄吃。不一会,它换了姿势:不吃了,靠近尾部的软足抓住枝条,身子探出去,摆出了一片叶子的造型。
        我细看,它的身上有淡绿的条纹,有褐色的斑点。再看它刚吃过的那片树叶,也是淡绿的叶脉,褐色的斑点,而且两者方向也一样。我用一片草叶动了动它,看它会不会爬到别处去。结果它一动不动,一直保持着树叶的造型。看来,它知道,自己行动缓慢,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,还不如拟态伪装呢。鸟和青蛙之类的小动物,常常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,而且一般不到万不得已,不吃已死的昆虫。这也是它总结的经验吧。  
        看罢,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小虫子的大智慧——在这个世界里,不要利用机巧损人利己,巧取豪夺,而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去麻痹对手,躲过劫难,保护自己。同时,我们更惊叹于作者构思的智慧——聚焦虫,烛照人。真乃“亏他想得出来”
“细”:对生活中的某一具体现象提出独到的见解。  
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(白居易)。很多学生也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,但是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,于是写出的文章虽然也有一些新人新事,但是道理陈旧,观点老套,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。考生如果能“不走寻常路”,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,就会让笔下的文章独特脱俗,成为亮点。  
比如湖南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《踮起脚尖》,作者以清新别致的文字,从三个角度诠释了“踮起脚尖”。  
踮起脚尖,感受大自然的美丽。(看:美丽的大自然,柳絮摇曳,燕子北归,艳阳高照,蝉鸣虫唱,麦浪吐金,丹桂飘香,雪花纷飞,寒梅傲雪……)。  
踮起脚尖,谱写人间的真爱。(瞧:那个小女孩,正踮起脚尖,手里拿着十元钱,认真地塞进募捐箱,脸上的表情是那么神圣……)  
踮起脚尖,成就完美的人生。(听:“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,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,牛顿踮起“研究”的脚尖,向开普勒学习,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……)  
        然后,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收束上文:“踮起脚尖,就更靠近阳光”,完美升华了上面的三种诠释,而且提升了作文的文学品位和思维高度。角度独特、观察与思考细腻的立意,让这篇作文亮点闪耀,与众不同。  
        二、情感亮点:情感真挚撼人心魄  
        【背景】“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(白居易),情感是艺术之花的色彩。”文章的苍白,源自生命的苍白(余秋雨)”,饱含真挚丰富的情感,文章才能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,才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。  
【方法】走出情感的苍白,重点突破。  
一是捕捉动人的细节。  
        文章就怕空洞,感人的细节才能展现情感的真实,也才有撼人的力量。比如2015年四川考生的《父亲的秘密》中写到:“记忆中,操场上,一个小男孩小心谨慎地练习着自行车……那道木讷的目光,似乎已经厌倦了继续观看下去的想法,漫无目的地转向了另一边,随即父亲迈开步伐,背过身去,离开了。留下了那个男孩一次次地摔倒与委屈泪水的滴答声。但那男孩没有注意到的是,当那道身影转过时,双手在微微颤抖,目光依旧向后瞟了瞟再次摔倒的他,目光中透着实诚、忠厚,却那样机智、敏锐,如同他踩着男孩血与泪的步伐,一步一步……  
        今天,车站旁。我提着行李,准备离家到几十公里外的重点中学上学……我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。快到拐角时,父亲定住了,回头深深地望了一眼。看到我仍在注视着他,狠狠地一甩头,转过身。我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了下来,心里却是那样温暖。父亲的沉默依旧那样坚定,如同他毅然离去的步伐,一步一步……  ”
        微微颤抖的双手、向后瞟去的目光、回头深情的一望……父亲对我的深深的“爱”和我对“父爱”的深切的感受,都在这些细节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。但“父爱”不是柔性的,而是刚性的,他要让自己的儿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摔打磨炼,“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”。为此,作者通过“迈开步伐,背过身去”“狠狠地一甩头,转过身”这两个颇具硬汉气质的细节的描写,有力地表现出父亲“(大聪明的)老实”的外表下包藏着的“(大智慧的)聪明”。     
二是营造情感意境。    
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,情感的抒发,往往依托景物,通过某种意境来表达,这样的文章才有涵咏不尽的文学气息。比如以“路”为题的作文,一位考生写的是“路是月的痕”,文章三处营造意境。  
开头回忆: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,在月光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。路的那头,连着小屋,也连着我的父亲。父亲啊,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,静静地吹着笛子,等着儿子的归来?  
到外地上中学:离去的那一天晚上,站在熟悉的小路上,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。路像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,也划过我的心。  
假期回家:呜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,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,勾起我的回忆,我感觉到父亲深深的爱子之心,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……路很美,很美,是月划过的痕。月是路的魂,父亲的笛声是我的魂。  
悠悠的笛声承载着浓浓的父爱,笛声与月光营造出一种苍茫宁静的意境,承载着令人回味的人间真情,撞击着读者的心灵。  
  
        三、语言亮点:鲜活生动韵味悠长  
        【背景】高考作文是知识底蕴与思维深度的展示,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,语言的凝练或鲜活,会使文章洋溢诗意,充满生趣,给阅卷者留下深刻印象。  
        【方法】要想避免语言枯燥,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:  
        一是凝练。语言凝练,则见厚重与隽永,诗意飞扬。如某篇学生习作的片段:  
        遥想秦淮河畔的商女,隔江犹唱《后庭》遗曲。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人,回首唐风汉月,停舟暂相问,却是柯烂斧锈,几度沧桑。他们无一例外地抱着深切的亡国之痛,恨透“宫阏万间都作了土”,亦会像怨妇悲夫,慈亲哭儿般记起“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”,亦会像身居异国的南唐后主李煜,悲切吟叹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。  
        此段化用杜牧、王安石、崔颢、张养浩、李煜等诗人的经典名句,表达出历史的沧桑感与沉重感,而且情感丰富,思路开阔,语言厚重凝练,文化气息扑面而来,将读者带入浓郁的文化氛围,文章的品味也随之提升。  
        二是鲜活。让语言鲜活起来的方法有很多,大胆移用或化用便是其中一法。如下面的片段:  
        青箬笠,绿蓑衣,任他斜风细雨,任他春风料峭,我只在某个山头斜照的黄昏,看漠漠水田飞白鹭,听雨滴穿林打叶声。坦然地面对生活,不惧风雨的打击,相信心系一份执着,就能也见风雨也见晴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又如某篇学生习作中描写某人的头发:  
        他的头发,那才叫绝,又浓又硬又密。这还不去说它,其中偏有两根“傲然不群”,从“腹地”探出头来,仲长了脖子,像看什么总看不够似的。哈,好一个“怒发冲冠”。  
        上面两个片段中,作者大胆移用化用,使语言或厚重或幽默,令人回味叫绝,也彰显出思维的睿智与底蕴的厚实。
        四、素材亮点:巧选材料脱颖而出
        【背景】选用鲜活的材料,言他人所未言,写他人所未写,才有可能让阅卷老师兴致大增,进而打出高分;如果老是选用一些老掉牙的素材,肯定会让人大倒胃口。
        【方法】选用新鲜时事材料或者将熟悉的材料选取新颖角度
        一、选用热点鲜活素材
        巧妙地借助鲜活素材来挖掘题意,联系现实来思考作文主旨、诠释题意,从而使得文章立意更加新颖、真实。
        朴树作为一个音乐制作人兼歌手,本可以随波逐流,在音乐之路上浮躁、喧嚣而行,然而他选择了一条沉寂的成长之路,沉默十年,爆发新声《平凡之路》。这正是他积蓄多年、甘于寂寞而创作出来的成果,虽然平凡但却唱出了大众的心声。  
生命在光与影中交替旋舞着,朴树在阴影里,在镁光灯的暗处追求自己灵魂的厚积薄发,不论成功与否,都是一种对自己音乐事业的执着追求。  
近来,引发无数争议的《穹顶之下》,是柴静带领着她的团队,四处奔波,搜集资料制作出的一部有关环境问题的记录片,有别于以往那些空洞无聊的环境污染报道。《穹顶之下》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环境污染之重,更是一种对人类心灵的拷问。  
柴静没有流于报道的表面形式,而是通过深入的调查,积累了大量的材料,让大众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。  
无论是朴树还是柴静,他们都把自己的事业建立在雄厚的基础之上,这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态度和追求。  (2015年湖北卷作文《厚积才能薄发》)
        引用最新大热的朴树、柴静的例子从正面进行论证,很好地佐证中心论点,非常有说服力。
        二、对材料进行陌生化加工
        阅卷老师心烦的是考生动不动就让屈原、李白、文天祥等古人登场,可很多时候又避不开他们。这怎么办?创新引入方式,“省名法”就是其中的一种。  
一位“芰荷为衣,芙蓉为裳”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,我见他形容枯槁,却不为己哀,大声吟道: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!”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,他答道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!”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,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,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!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?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,是一颗挚爱祖国的拳拳之心!  
(2015年天津卷作文《留给明天》)  
作者开始只叙述屈原的事迹,引用屈原的诗句,却不点出屈原的名字,直到叙述完毕,才点出名字,这是使用了后交代手法。如此,也可以使材料化熟悉为陌生,给读者以含蓄之感,从而增加了这段广为人知的材料的魅力。  
【考场佳作】
2015年福建卷:路
无路可走,卒归于有路可走
福建一考生
        刘熙载在深思《庄子》一书的奥妙之后,顿悟写下这句话:“无路可走,卒归于有路可走。”在兵戈相向、战火连绵的先秦,文人雅士的处境无疑是黑暗而让人绝望的,但当人阅读《庄子》时,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别样的快意与逍遥。因此,眼前的迷途可能是康庄大道的前身;走投无路的时刻,亦开启着新的方向。  
        鲁迅先生曾道:“世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便也成了路。”可见,我们生来所面临的,便是“无路”的空白。正因如此,迈出步伐才尤为重要。当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,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;当世界迷茫不知前路的时候,阿姆斯特朗迈出了“人类的一大步”。当面对未知、面对迷茫时,清晰的头脑与过人的勇气帮助人们向前。踏出一步之后,“无路”便成了“有路”,“有路”让更多的人拼命奋进,一条通向光明未来的大路便也诞生了。
        李白曾无奈叹息:“行路难!行路难!多歧路,今安在?”“歧路”是人人必将碰到的难题,然而,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面对困境,倘若有战胜它的勇气与坚持不懈的努力,常会有不一样的惊喜。寒冷的战地、匮乏的食品,让德国的厨师们发明了罐头食品;科举的落第、家道的贫寒,让蒲松龄写出了惊世骇俗的《聊斋志异》。庄子道:“安危相易,祸福相生。”即使坏到极致,也仍有一线生机。抓住这线生机,坚定自己的信念,前方便是一片坦途。在旁人眼里走上“歧路”的美国诗人罗伯特,也不曾因为选择了人迹较少的一条路,而回首往事潸然泪下。  
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,只有不敢走的人。在贝尔之前,已有人产生发明电话的想法,然而他最终放弃了,结果沦为历史洪流中的无名小卒;在发明电灯前,爱迪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,却越挫越勇,直到点亮了全世界。打败自己的从来不会是别人,只有自己能击碎自己心中的意志。困境使弱者退缩,让强者壮大。抱定“不撞南墙不回头,撞了南墙拆墙走”的勇气与信念,便无路不通,战无不胜。  
无路可走,面临的是空白与迷茫;有路可走,需要的是智慧、勇气与信念。当我们把知识装满头脑,让勇气常驻心间,令毅力永伴身旁,即使前方一片朦胧,即使前路阻塞不通,也终将化作阳光坦途。因为,没有什么再能阻止我们前行。  
无路可走,卒归于有路可走!  
点评  
        本文题目、开头和结尾,都引用刘熙载顿悟《庄子》的“无路可走,卒归于有路可走”一句,紧扣材料,很有文采,乃一亮点!刘熙载、《庄子》、鲁迅、新文化运动、阿姆斯特朗、李白、德国厨师、蒲松龄、罗伯特、贝尔、爱迪生等材料,古今中外,信手拈来,足见作者的阅读之广、思维之活。
2014年新课标I卷:规则
双赢
一考生
        苏觉看到李明第一眼,就莫名地敌视,他相信李明也是如此。
        作为应试的唯二幸存者,他们也理应敌视,因为这个公司只招一名员工。
        苏觉刻苦求学,颇有悟性,他也自视优秀。但几个月来不断被诸多公司拒绝,使他把这份工作当成了救命稻草,他必须胜过李明。但李明出身丹青世家,且功底深厚。
        最后的对决已经到来,这次设计的主题是爱。爱?苏觉不屑地想:我是个孤儿,何谈爱?不过,他可以用暖色渲染出温暖与爱意,想到这里,他抬头挑衅地看了李明一眼,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!苏觉转身进工作室,一天时间,还真有点紧迫呢。
        苏觉画完后已是黄昏时分,他准备先去填饱肚子。他把画布遮好,风吹起一角,只能看到橙黄的暖色调,很温暖。他走出去,看到李明还坐在那里,悠闲自得,好像他的画完好杀青。李明对苏觉笑了笑,苏觉莫名其妙地望着李明,突然想到那个胖老板说过的话:“听过‘山羊过独木桥’的故事吗?你们现在就站在独木桥两边,狭路相逢,胜者只有一个。
        苏觉回来的时候,已经月上中天了。他着魔了似的又进了那个工作室,李明已经走了。他先是警觉地望了望四周,然后做贼似的向李明那幅画走去,那黑色的遮布有一种魔力,吸引着他,他慢慢地揭开一角,之后是完整的一幅画。他望着那幅画,陷入沉思,总以为有点违背爱的主题。冥思苦想之后,踌躇满志地添上几笔。然后迅速逃走,连门都忘记关了,更不用说查看一下自己的画。
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,是公布结果的时候了,苏觉倒有些心不在焉。当听到他和李明都被破格录取了时,他惊讶地跳了起来,李明更是惊讶万分。他俩颤着声音问胖经理因何有如此结局。
        胖经理领着他们进入了工作室。抓起画布,他们都沉默了。
        苏觉的画上多了一只猫,更像家了,也更完整了;李明画的虎身上落了一只蝴蝶,更温馨了,更有意境了。
        原来,李明知道苏觉应聘屡屡失败,决定放弃竞争,因而画了一只与爱这一主题相距甚远的老虎。在苏觉出去后,他掀开苏觉的画,发现虽色调温馨,但只有静物,于是他给苏觉的画添加了一只小猫。苏觉回来后,看了李明的画,知道李明无意与自己竞争,顿觉惭愧万分,灵感一现,便在李明画的虎身上,添了一只蝴蝶。
点评
        在众多论证严谨的议论文中,这篇文章独以精干隽永的小小说体裁来呈现主旨,可谓是新颖别致,引人注目。此文主要有以下亮点:1.精构小说,一枝独秀。本文精选小说这一文体,故事曲折,卒章显志。特别是对苏觉的欲扬先抑,补叙又形象陡变,富有艺术韵味。2.契合材料,主旨鲜明。材料中学子相拥换位共渡独木桥,小说中苏觉、李明相互帮助实现双赢。3.内容丰实,形象突出。“苏觉”寓意“速觉”,“李明”寓意“明理”,与小说所述两人行为契合,构思巧妙,形象毕具。两个人物,一明一暗,一主一辅,对比衬托,张弛有度。
        人只有具有了亮点,才能被人赏识,得以建树。而作文如做人,一篇文章要想得到读者的赏识、得到阅卷老师赏识,也须有其自身的亮点。一篇高考作文,总得有“发光”之处。没有“太阳”,也得有个“月亮”;没有“月亮”,也得有颗“星星”;没有“星星”,也得有个“萤火虫”。如果连“萤火虫”都没有,那“发展等级”分与就与你无缘了。
【技巧详解】
        一、立意亮点:新颖角度让人耳目一新  
        【背景】高考作文应该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去分析作文题目,并围绕这个题目,思考生活与人生,表现出独特而深邃的思考,以新颖的立意来吸引读者。  
【方法】拒绝人云亦云,注重“独”与“细”。  
“独”:有自己独立的视角。  
        “随人作计终后人,自成一家始逼真。”(黄庭坚),避开大众的视角,向另一个方向深思,就能拓展自己的立意空间,使人耳目一新。  
        2015年高考江苏卷文题的第一关键词是“智慧”,当绝大多数考生大谈人类智慧的时候,阅卷老师早已磨出了耳茧,而《虫子的智慧》的作者却将触觉伸向了“虫子”,全力去描写两只虫子的智慧,顿生文趣,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。请看其中一个精彩片段:  
        那一天,在湿地公园的一棵小柳树上,我见到一只豆虫。它在慢慢地吃一片叶子。从侧面看,它就像一片叶子。开始它贴着小树枝,顺着叶柄吃。不一会,它换了姿势:不吃了,靠近尾部的软足抓住枝条,身子探出去,摆出了一片叶子的造型。
        我细看,它的身上有淡绿的条纹,有褐色的斑点。再看它刚吃过的那片树叶,也是淡绿的叶脉,褐色的斑点,而且两者方向也一样。我用一片草叶动了动它,看它会不会爬到别处去。结果它一动不动,一直保持着树叶的造型。看来,它知道,自己行动缓慢,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,还不如拟态伪装呢。鸟和青蛙之类的小动物,常常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,而且一般不到万不得已,不吃已死的昆虫。这也是它总结的经验吧。  
        看罢,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小虫子的大智慧——在这个世界里,不要利用机巧损人利己,巧取豪夺,而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去麻痹对手,躲过劫难,保护自己。同时,我们更惊叹于作者构思的智慧——聚焦虫,烛照人。真乃“亏他想得出来”
“细”:对生活中的某一具体现象提出独到的见解。  
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(白居易)。很多学生也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,但是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,于是写出的文章虽然也有一些新人新事,但是道理陈旧,观点老套,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。考生如果能“不走寻常路”,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,就会让笔下的文章独特脱俗,成为亮点。  
比如湖南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《踮起脚尖》,作者以清新别致的文字,从三个角度诠释了“踮起脚尖”。  
踮起脚尖,感受大自然的美丽。(看:美丽的大自然,柳絮摇曳,燕子北归,艳阳高照,蝉鸣虫唱,麦浪吐金,丹桂飘香,雪花纷飞,寒梅傲雪……)。  
踮起脚尖,谱写人间的真爱。(瞧:那个小女孩,正踮起脚尖,手里拿着十元钱,认真地塞进募捐箱,脸上的表情是那么神圣……)  
踮起脚尖,成就完美的人生。(听:“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,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,牛顿踮起“研究”的脚尖,向开普勒学习,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……)  
        然后,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收束上文:“踮起脚尖,就更靠近阳光”,完美升华了上面的三种诠释,而且提升了作文的文学品位和思维高度。角度独特、观察与思考细腻的立意,让这篇作文亮点闪耀,与众不同。  
        二、情感亮点:情感真挚撼人心魄  
        【背景】“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(白居易),情感是艺术之花的色彩。”文章的苍白,源自生命的苍白(余秋雨)”,饱含真挚丰富的情感,文章才能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,才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。  
【方法】走出情感的苍白,重点突破。  
一是捕捉动人的细节。  
        文章就怕空洞,感人的细节才能展现情感的真实,也才有撼人的力量。比如2015年四川考生的《父亲的秘密》中写到:“记忆中,操场上,一个小男孩小心谨慎地练习着自行车……那道木讷的目光,似乎已经厌倦了继续观看下去的想法,漫无目的地转向了另一边,随即父亲迈开步伐,背过身去,离开了。留下了那个男孩一次次地摔倒与委屈泪水的滴答声。但那男孩没有注意到的是,当那道身影转过时,双手在微微颤抖,目光依旧向后瞟了瞟再次摔倒的他,目光中透着实诚、忠厚,却那样机智、敏锐,如同他踩着男孩血与泪的步伐,一步一步……  
        今天,车站旁。我提着行李,准备离家到几十公里外的重点中学上学……我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。快到拐角时,父亲定住了,回头深深地望了一眼。看到我仍在注视着他,狠狠地一甩头,转过身。我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了下来,心里却是那样温暖。父亲的沉默依旧那样坚定,如同他毅然离去的步伐,一步一步……  ”
        微微颤抖的双手、向后瞟去的目光、回头深情的一望……父亲对我的深深的“爱”和我对“父爱”的深切的感受,都在这些细节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。但“父爱”不是柔性的,而是刚性的,他要让自己的儿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摔打磨炼,“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”。为此,作者通过“迈开步伐,背过身去”“狠狠地一甩头,转过身”这两个颇具硬汉气质的细节的描写,有力地表现出父亲“(大聪明的)老实”的外表下包藏着的“(大智慧的)聪明”。     
二是营造情感意境。    
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,情感的抒发,往往依托景物,通过某种意境来表达,这样的文章才有涵咏不尽的文学气息。比如以“路”为题的作文,一位考生写的是“路是月的痕”,文章三处营造意境。  
开头回忆: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,在月光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。路的那头,连着小屋,也连着我的父亲。父亲啊,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,静静地吹着笛子,等着儿子的归来?  
到外地上中学:离去的那一天晚上,站在熟悉的小路上,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。路像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,也划过我的心。  
假期回家:呜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,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,勾起我的回忆,我感觉到父亲深深的爱子之心,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……路很美,很美,是月划过的痕。月是路的魂,父亲的笛声是我的魂。  
悠悠的笛声承载着浓浓的父爱,笛声与月光营造出一种苍茫宁静的意境,承载着令人回味的人间真情,撞击着读者的心灵。  
  
        三、语言亮点:鲜活生动韵味悠长  
        【背景】高考作文是知识底蕴与思维深度的展示,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,语言的凝练或鲜活,会使文章洋溢诗意,充满生趣,给阅卷者留下深刻印象。  
        【方法】要想避免语言枯燥,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:  
        一是凝练。语言凝练,则见厚重与隽永,诗意飞扬。如某篇学生习作的片段:  
        遥想秦淮河畔的商女,隔江犹唱《后庭》遗曲。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人,回首唐风汉月,停舟暂相问,却是柯烂斧锈,几度沧桑。他们无一例外地抱着深切的亡国之痛,恨透“宫阏万间都作了土”,亦会像怨妇悲夫,慈亲哭儿般记起“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”,亦会像身居异国的南唐后主李煜,悲切吟叹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。  
        此段化用杜牧、王安石、崔颢、张养浩、李煜等诗人的经典名句,表达出历史的沧桑感与沉重感,而且情感丰富,思路开阔,语言厚重凝练,文化气息扑面而来,将读者带入浓郁的文化氛围,文章的品味也随之提升。  
        二是鲜活。让语言鲜活起来的方法有很多,大胆移用或化用便是其中一法。如下面的片段:  
        青箬笠,绿蓑衣,任他斜风细雨,任他春风料峭,我只在某个山头斜照的黄昏,看漠漠水田飞白鹭,听雨滴穿林打叶声。坦然地面对生活,不惧风雨的打击,相信心系一份执着,就能也见风雨也见晴。  
        又如某篇学生习作中描写某人的头发:  
        他的头发,那才叫绝,又浓又硬又密。这还不去说它,其中偏有两根“傲然不群”,从“腹地”探出头来,仲长了脖子,像看什么总看不够似的。哈,好一个“怒发冲冠”。  
        上面两个片段中,作者大胆移用化用,使语言或厚重或幽默,令人回味叫绝,也彰显出思维的睿智与底蕴的厚实。
        四、素材亮点:巧选材料脱颖而出
        【背景】选用鲜活的材料,言他人所未言,写他人所未写,才有可能让阅卷老师兴致大增,进而打出高分;如果老是选用一些老掉牙的素材,肯定会让人大倒胃口。
        【方法】选用新鲜时事材料或者将熟悉的材料选取新颖角度
        一、选用热点鲜活素材
        巧妙地借助鲜活素材来挖掘题意,联系现实来思考作文主旨、诠释题意,从而使得文章立意更加新颖、真实。
        朴树作为一个音乐制作人兼歌手,本可以随波逐流,在音乐之路上浮躁、喧嚣而行,然而他选择了一条沉寂的成长之路,沉默十年,爆发新声《平凡之路》。这正是他积蓄多年、甘于寂寞而创作出来的成果,虽然平凡但却唱出了大众的心声。  
生命在光与影中交替旋舞着,朴树在阴影里,在镁光灯的暗处追求自己灵魂的厚积薄发,不论成功与否,都是一种对自己音乐事业的执着追求。  
近来,引发无数争议的《穹顶之下》,是柴静带领着她的团队,四处奔波,搜集资料制作出的一部有关环境问题的记录片,有别于以往那些空洞无聊的环境污染报道。《穹顶之下》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环境污染之重,更是一种对人类心灵的拷问。  
柴静没有流于报道的表面形式,而是通过深入的调查,积累了大量的材料,让大众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。  
无论是朴树还是柴静,他们都把自己的事业建立在雄厚的基础之上,这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态度和追求。  (2015年湖北卷作文《厚积才能薄发》)
        引用最新大热的朴树、柴静的例子从正面进行论证,很好地佐证中心论点,非常有说服力。
        二、对材料进行陌生化加工
        阅卷老师心烦的是考生动不动就让屈原、李白、文天祥等古人登场,可很多时候又避不开他们。这怎么办?创新引入方式,“省名法”就是其中的一种。  
一位“芰荷为衣,芙蓉为裳”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,我见他形容枯槁,却不为己哀,大声吟道: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!”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,他答道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!”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,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,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!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?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,是一颗挚爱祖国的拳拳之心!  
(2015年天津卷作文《留给明天》)  
作者开始只叙述屈原的事迹,引用屈原的诗句,却不点出屈原的名字,直到叙述完毕,才点出名字,这是使用了后交代手法。如此,也可以使材料化熟悉为陌生,给读者以含蓄之感,从而增加了这段广为人知的材料的魅力。  
【考场佳作】
2015年福建卷:路
无路可走,卒归于有路可走
福建一考生
        刘熙载在深思《庄子》一书的奥妙之后,顿悟写下这句话:“无路可走,卒归于有路可走。”在兵戈相向、战火连绵的先秦,文人雅士的处境无疑是黑暗而让人绝望的,但当人阅读《庄子》时,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别样的快意与逍遥。因此,眼前的迷途可能是康庄大道的前身;走投无路的时刻,亦开启着新的方向。  
        鲁迅先生曾道:“世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便也成了路。”可见,我们生来所面临的,便是“无路”的空白。正因如此,迈出步伐才尤为重要。当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,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;当世界迷茫不知前路的时候,阿姆斯特朗迈出了“人类的一大步”。当面对未知、面对迷茫时,清晰的头脑与过人的勇气帮助人们向前。踏出一步之后,“无路”便成了“有路”,“有路”让更多的人拼命奋进,一条通向光明未来的大路便也诞生了。
        李白曾无奈叹息:“行路难!行路难!多歧路,今安在?”“歧路”是人人必将碰到的难题,然而,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面对困境,倘若有战胜它的勇气与坚持不懈的努力,常会有不一样的惊喜。寒冷的战地、匮乏的食品,让德国的厨师们发明了罐头食品;科举的落第、家道的贫寒,让蒲松龄写出了惊世骇俗的《聊斋志异》。庄子道:“安危相易,祸福相生。”即使坏到极致,也仍有一线生机。抓住这线生机,坚定自己的信念,前方便是一片坦途。在旁人眼里走上“歧路”的美国诗人罗伯特,也不曾因为选择了人迹较少的一条路,而回首往事潸然泪下。  
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,只有不敢走的人。在贝尔之前,已有人产生发明电话的想法,然而他最终放弃了,结果沦为历史洪流中的无名小卒;在发明电灯前,爱迪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,却越挫越勇,直到点亮了全世界。打败自己的从来不会是别人,只有自己能击碎自己心中的意志。困境使弱者退缩,让强者壮大。抱定“不撞南墙不回头,撞了南墙拆墙走”的勇气与信念,便无路不通,战无不胜。  
无路可走,面临的是空白与迷茫;有路可走,需要的是智慧、勇气与信念。当我们把知识装满头脑,让勇气常驻心间,令毅力永伴身旁,即使前方一片朦胧,即使前路阻塞不通,也终将化作阳光坦途。因为,没有什么再能阻止我们前行。  
无路可走,卒归于有路可走!  
点评  
        本文题目、开头和结尾,都引用刘熙载顿悟《庄子》的“无路可走,卒归于有路可走”一句,紧扣材料,很有文采,乃一亮点!刘熙载、《庄子》、鲁迅、新文化运动、阿姆斯特朗、李白、德国厨师、蒲松龄、罗伯特、贝尔、爱迪生等材料,古今中外,信手拈来,足见作者的阅读之广、思维之活。
2014年新课标I卷:规则
双赢
一考生
        苏觉看到李明第一眼,就莫名地敌视,他相信李明也是如此。
        作为应试的唯二幸存者,他们也理应敌视,因为这个公司只招一名员工。
        苏觉刻苦求学,颇有悟性,他也自视优秀。但几个月来不断被诸多公司拒绝,使他把这份工作当成了救命稻草,他必须胜过李明。但李明出身丹青世家,且功底深厚。
        最后的对决已经到来,这次设计的主题是爱。爱?苏觉不屑地想:我是个孤儿,何谈爱?不过,他可以用暖色渲染出温暖与爱意,想到这里,他抬头挑衅地看了李明一眼,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!苏觉转身进工作室,一天时间,还真有点紧迫呢。
        苏觉画完后已是黄昏时分,他准备先去填饱肚子。他把画布遮好,风吹起一角,只能看到橙黄的暖色调,很温暖。他走出去,看到李明还坐在那里,悠闲自得,好像他的画完好杀青。李明对苏觉笑了笑,苏觉莫名其妙地望着李明,突然想到那个胖老板说过的话:“听过‘山羊过独木桥’的故事吗?你们现在就站在独木桥两边,狭路相逢,胜者只有一个。
        苏觉回来的时候,已经月上中天了。他着魔了似的又进了那个工作室,李明已经走了。他先是警觉地望了望四周,然后做贼似的向李明那幅画走去,那黑色的遮布有一种魔力,吸引着他,他慢慢地揭开一角,之后是完整的一幅画。他望着那幅画,陷入沉思,总以为有点违背爱的主题。冥思苦想之后,踌躇满志地添上几笔。然后迅速逃走,连门都忘记关了,更不用说查看一下自己的画。
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,是公布结果的时候了,苏觉倒有些心不在焉。当听到他和李明都被破格录取了时,他惊讶地跳了起来,李明更是惊讶万分。他俩颤着声音问胖经理因何有如此结局。
        胖经理领着他们进入了工作室。抓起画布,他们都沉默了。
        苏觉的画上多了一只猫,更像家了,也更完整了;李明画的虎身上落了一只蝴蝶,更温馨了,更有意境了。
        原来,李明知道苏觉应聘屡屡失败,决定放弃竞争,因而画了一只与爱这一主题相距甚远的老虎。在苏觉出去后,他掀开苏觉的画,发现虽色调温馨,但只有静物,于是他给苏觉的画添加了一只小猫。苏觉回来后,看了李明的画,知道李明无意与自己竞争,顿觉惭愧万分,灵感一现,便在李明画的虎身上,添了一只蝴蝶。
点评
        在众多论证严谨的议论文中,这篇文章独以精干隽永的小小说体裁来呈现主旨,可谓是新颖别致,引人注目。此文主要有以下亮点:1.精构小说,一枝独秀。本文精选小说这一文体,故事曲折,卒章显志。特别是对苏觉的欲扬先抑,补叙又形象陡变,富有艺术韵味。2.契合材料,主旨鲜明。材料中学子相拥换位共渡独木桥,小说中苏觉、李明相互帮助实现双赢。3.内容丰实,形象突出。“苏觉”寓意“速觉”,“李明”寓意“明理”,与小说所述两人行为契合,构思巧妙,形象毕具。两个人物,一明一暗,一主一辅,对比衬托,张弛有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