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金的真
作者:
刘艳梅
分类:
作文素材
子类:
成长足迹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当代文学巨匠巴金曾说过:“人活着,说的和做的要一致,这是达不到的。达不到也要这样做,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。”
        1979年,作家从维熙把描写监狱真实生活的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,寄给巴金主编的《收获》杂志,年过七旬的巴金亲自过目拍板,不顾可能惹来的麻烦,让编辑以最快的速度和头条的位置发表,小说受到读者的欢迎。可麻烦也接踵而来,有人以“两个凡是”,质疑编辑部的政治走向;作家曾经为囚的劳改农场,也写来批评信,说小说攻击了“无产阶级专政”。那段时间,巴金与编辑部同仁一起经受了黎明前的五更寒,但巴金还是要求刊物“百无禁忌,更进一步”。
        源于巴金的真,从维熙另一部小说《远去的白帆》,才得以发表。
        这部中篇小说曾作为约稿,被一家大型刊物取走,之后很久没有回音。待询问,主编以“细节过于严谨,吃不准上边精神”为由,让作家删除小说中一些所谓“敏感”情节。作家当即拒绝。因为那是作家真实的劳改生活,要抽掉,将彻底背离了文学反映社会真实的文学根本理念。
        后来,作家把《远去的白帆》的遭遇,告诉在北京作短暂停留的巴金,并将文稿交给巴金,巴金不顾长途飞行的疲劳,连夜审读,做出评价“小说展示了历史的严酷,在严酷的主题中展示了生活最底层的人性之美。不管别的刊物什么态度,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,回去我们发表它”。不久,这部中篇小说就在《收获》上发表。并以接近全票获得1984年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文学奖。
        正是由于巴金在文学新时期的勇往直前,义无反顾地为写真实的作品鸣锣开道,才为敢于说真话的作家复出中国文坛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。言行一致说得容易,做起来难,这也是巴金成为“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”的先决条件之一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摘自《大江晚报》2014.8.28
素材解读:
        言必行,行必果。说和做之间,仅“真”字一隔,但说得到做不到的大有人在。巴金先生处世以真,待人以诚。他敢于揭示真相,追求真理,不惧压力,勇于承担,提携后辈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尊重和学习。
新书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