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其松:畲乡文物的“守护神”
作者:
贾元熙
分类:
作文素材
子类:
人物解读
        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畲族人,雷其松从小就在半月里村的老宅庭院间长大。这里的青砖石门、典籍乐章是他生命里最初的记忆,也仿佛一种印记,伴随他一路走过近40年光阴,化作生活中看似习以为常、却又割舍不下的一份牵挂。
        2001年的一天,雷其松在正在青草药店坐堂,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“抢救畲族文化”的报道,一向钟爱老物件的他清晰地感到内心一阵触痛。雷其松目睹着村里正在发生的变化,心疼几百年祖辈的心血面临覆灭,更为村民们保护畲族文物的意识越来越淡漠而感到焦虑。2002年,雷其松向村两委自荐,担任了村文化协管员。除了日常的做板报、办书屋,他开始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的意义和知识,并且更加专注地去寻访、收集各类古老的畲族文物。
        连续十几年,雷其松探访了许多闽浙两省的畲族村庄,在亲人支持乃至外借债务的支撑下,他前后共花去了60多万元,而他收集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也达到了1000多件。从畲族的医书、田契、厝契、山契、地契、脉书、中华民国身份证,到清朝秀才考卷、明清宋代的瓷器、木雕,再到畲族祖图、绣花鞋、头饰……每一件文物都倾注着雷其松保护、传承畲族文化的专注与执着。
        为了这些文物,雷其松倾尽所有,村民甚至戏谑他得了“文物病”。而多年以来,雷其松的故事也不断得到当地民宗委、文化厅等部门的关心。特别是在2008年,正当雷其松因专注文物保护而无力养家以致灰心丧气之时,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自家房屋辟出一半,一举建起了一座“畲族文物博物馆”,向世人免费开放。
        现在的雷其松仍然和妻子一起住在山上的老屋,小心守护着畲族文化传承的瑰宝,正如霞浦县溪南镇党委书记周文玲曾说,“他是一名普通的文化协管员,每月只拿100元的工资,却干着守护畲族文化的大事。”
        追溯这一切的源泉,也许恰恰就是雷其松曾说过的那句话——“这份使命感让我不能放手不管”。
        摘自《中国青年报》2014.9.17
        素材解读
        在雷其松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种爱,一种对自己民族深深的爱;同时,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责任,一种保护、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强烈历史使命感。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,雷其松的这份坚持和执着,显得尤为难能可贵,令人动容。
        适用话题
        最美  文化传承  执着  追求
        2001年的一天,雷其松在正在青草药店坐堂,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“抢救畲族文化”的报道,一向钟爱老物件的他清晰地感到内心一阵触痛。雷其松目睹着村里正在发生的变化,心疼几百年祖辈的心血面临覆灭,更为村民们保护畲族文物的意识越来越淡漠而感到焦虑。2002年,雷其松向村两委自荐,担任了村文化协管员。除了日常的做板报、办书屋,他开始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的意义和知识,并且更加专注地去寻访、收集各类古老的畲族文物。
        连续十几年,雷其松探访了许多闽浙两省的畲族村庄,在亲人支持乃至外借债务的支撑下,他前后共花去了60多万元,而他收集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也达到了1000多件。从畲族的医书、田契、厝契、山契、地契、脉书、中华民国身份证,到清朝秀才考卷、明清宋代的瓷器、木雕,再到畲族祖图、绣花鞋、头饰……每一件文物都倾注着雷其松保护、传承畲族文化的专注与执着。
        为了这些文物,雷其松倾尽所有,村民甚至戏谑他得了“文物病”。而多年以来,雷其松的故事也不断得到当地民宗委、文化厅等部门的关心。特别是在2008年,正当雷其松因专注文物保护而无力养家以致灰心丧气之时,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自家房屋辟出一半,一举建起了一座“畲族文物博物馆”,向世人免费开放。
        现在的雷其松仍然和妻子一起住在山上的老屋,小心守护着畲族文化传承的瑰宝,正如霞浦县溪南镇党委书记周文玲曾说,“他是一名普通的文化协管员,每月只拿100元的工资,却干着守护畲族文化的大事。”
        追溯这一切的源泉,也许恰恰就是雷其松曾说过的那句话——“这份使命感让我不能放手不管”。
        摘自《中国青年报》2014.9.17
        素材解读
        在雷其松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种爱,一种对自己民族深深的爱;同时,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责任,一种保护、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强烈历史使命感。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,雷其松的这份坚持和执着,显得尤为难能可贵,令人动容。
        适用话题
        最美  文化传承  执着  追求